第一段:新世纪的开第753章 技术冲击(1/2)
2003年的梅雨季,上海的天空像被浸过水的灰布,沉甸甸地压在集团总部大楼上。李阳站在数据监控大屏前,看着订单曲线呈断崖式下跌,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。屏幕上,竞争对手新推出的智能设备以其颠覆性技术,短短三个月内就占领了37%的国内市场份额,而李氏集团的仓库里,滞销产品堆积如山,几乎要顶到天花板。
\"李总,财务部刚核算完,\"财务总监老周推门而入,手里的报表被冷汗浸得发皱,\"如果再没有新订单,我们的现金流撑不过两个月。\"话音未落,市场部张经理抱着一摞投诉信冲了进来:\"客户都在要求退货!说我们的产品和人家的比,就像大哥大碰上了智能手机!\"
会议室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。李阳缓缓坐下,调出竞争对手产品的拆解视频。画面中,纳米级芯片、自修复材料、量子感应技术等前沿科技逐一展现,引得研发部的工程师们倒吸冷气。\"我们的技术,已经落后两代。\"研发总监王工摘下眼镜,揉着发红的眼眶,\"要追上这个差距,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和五千万研发资金。\"
\"五千万,我们可以再建两座工厂!\"老周猛地站起,\"现在市场瞬息万变,投入这么多钱,万一打水漂......\"他的声音被李阳的拍桌声打断:\"不投入才是死路一条!\"李阳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,\"1993年三角债危机,我们砸锅卖铁转型;1999年环保风暴,我们咬着牙更新设备。现在,我们要再次赌上全部!\"
会议最终决定:暂停所有非核心项目,将全部流动资金投入技术升级;同时成立\"突击攻坚小组\",由李绍文亲自带队,24小时轮班研发。散会后,李阳独自来到仓库。堆积如山的货物间,他摸着一台滞销的智能设备,外壳还带着出厂时的余温。手机震动,收到李晓然的消息:\"爸,我联系了清华大学的量子实验室,他们对合作很感兴趣。\"
三天后,李阳带着技术团队奔赴北京。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实验室,他握着首席科学家陈教授的手:\"我们出钱出人出设备,只求能参与贵团队的量子传感项目。\"陈教授看着李阳布满血丝的眼睛,点头答应:\"但丑话说在前头,科研不是做生意,失败的风险很大。\"
回到上海,集团总部变成了战时指挥部。研发中心的灯光彻夜长明,走廊里堆满了泡面盒和能量饮料罐。李绍文的团队与高校专家进行着跨时空协作,全息投影中,北京的教授们实时指导着实验,而苏州工厂的工程师则同步进行工艺验证。李阳每天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,既要安抚焦虑的员工,又要应对供应商的催款电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